关键词: 全国招教
课程推荐>>>2021年教师招聘直播讲座免费听,更多购课优惠点击咨询
第三章 学习心理(五)
考点七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
一、态度
所谓态度,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、 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。 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:第一,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。 第二,态度是比较稳定的,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改变。 第三,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,它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,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。 第四,态度是具有一定结构的,这种结构由认知、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。
二、品德
品德即道德品质,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,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(道德行为准则)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。
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。 一般来说,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、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。
三、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
(一)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
1.自我中心阶段
自我中心阶段(2~5 岁)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。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,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。
2.权威阶段
这一阶段(6~8 岁)也称作“他律期”。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,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,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、不可变更的,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,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。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。
3.可逆性阶段
这一阶段(8~10 岁)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,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。
4.公正阶段
这一阶段(10~12 岁)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。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、平等。
(二)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
1.前习俗水平
阶段 1: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。
阶段 2:相对功利取向阶段。
2.习俗水平
阶段 3:寻求认可定向阶段,也称“好孩子”定向阶段。
阶段 4: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。
3.后习俗水平
阶段 5:社会契约定向阶段。
阶段 6: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。
四、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
(1)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;
(2)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;
(3)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;
(4)自觉纪律的形成。
五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
(1)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,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;
(2)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。
六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
(一)依从
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。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,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。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、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,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。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、被动性、不稳定,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。
(二)认同
认同是在思想、情感、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,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。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,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。
(三)内化
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,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、信念融为一体,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。 在内化阶段,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,并具有坚定性。
七、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
1.外部条件
家庭教养方式;社会风气;同伴群体。
2.内部条件
认知失调;态度定势;道德认识。
八、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
(1)有效的说服;
(2)树立良好的榜样;
(3)利用群体约定;
(4)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;
(5)价值辨析。
☟☟☟
添加全国客服老师微信
备注“招教网
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海量备考干货
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
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,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
相关推荐:
手机登录下载
微信扫码下载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