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: 全国招教
1.荀子与“六经”的传授
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,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。由于荀子的传经,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。
2.“性恶论”与教育作用
“性伪之分”: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,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。与生俱来的本能是“性”,而后天习得者为“伪”。人的本性是恶的,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。
“性伪之合”: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,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、相互统一的。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。
“化性起伪”: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“化性起伪”的作用。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,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,因而,化性起伪是环境、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。
3.以“大儒”为培养目标
统一的时代需要,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,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“贤能之士”。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:俗儒、雅儒、大儒。大儒是理想的一类人才,他们不仅知识广博,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,自如应对新事物,自如地治理好国家。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。
4.以儒经为教学内容
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,以《礼》为重点。“礼”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。
5.“闻见知行”结合的教学方法
荀况:“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,学至于行而止。”荀子认为闻见、知、行,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,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。
(1)闻见
学习的起点、基础和知识的来源,但是又是有缺陷的,首先,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,其次,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。
(2)知
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,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。
第一,“兼陈万物而中悬衡”。
第二,“虚一而静”,“心”是藏与虚、两与一、动与静的统一。
(3)行
行就是知识的实践,是学习不可少的,也是高的阶段。
6.论教师
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。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,那就是他的施教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,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,主张“师云亦云”。
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
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,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
相关推荐:
手机登录下载
微信扫码下载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